close

日本對文化資產的保護可以說不遺餘力,最近看到一則小小的新聞頗有感觸。它報導了日本岩手縣的一間博物館,舉行了一個有關日本311震災與文化資產拯救的展覽。

這起源於311震災時,位於岩手縣陸前高田的市立博物館慘遭海嘯吞噬,所有館內職員也全數罹難,另一個圖書館的資料也遭到海水浸泡,於是同縣處於內路的遠野市立博物館的員工看到後自動發起了救援計畫。他們從全個各地招募義工,從殘破的瓦礫堆中尋找資料開始進行文物修復的工作。

目前這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他們決定把這段時間修復完成的文物、史料以及照片公開展示。展覽中可以看到志工們把沾滿污泥的文獻一張張用刷子清洗再曬乾,小學生們把破碎的陶土器洗乾淨再黏起來,那些曾經在瞬間遭到海嘯淹沒或地震侵襲的文物至此有了新生命,當後代子孫在回顧這段歷史時,能看到其經歷受創又再度站起來的故事。

遠野市立博物館的館長表示,這裡的人們很久以前就經歷過海嘯的侵襲,這些存留下來的文化資產是當地的寶物,希望大家一起守護它。言下之意已彰顯與大自然和平共存並且盡力為未來做些什麼,這樣的思維頗值得省思。

其實,台灣這幾年也開始有許多人站出來為老房子、老東西請命,也有從國外學修復回來的年輕人將所學貢獻於自己成長的土地上,呼籲政府重視這些見證時代意義的文化資產。

先前他們文化廳長官也曾公開表示,這回國家指定保護的文化資產就有大約400多件遭到損壞,急待修復,就算沒有被列為重點保護的對象,也是相當珍貴的,把它傳承給後代是這一代人的義務。於是,他們緊急找地方安置這些需要搶救的文物,以免時間一久遭到更嚴重的破壞或是失竊被盜,並由國家編列預算與透過募款方式進行拯救。

伴隨天災越來越頻繁,除了已經面臨危機的文化資產需要拯救之外,未來勢必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文化資產急待保存與修復的情況,他們文化廳的作法也許值得我們借鏡。

(原文刊登於
欣傳媒

arrow
arrow

    羅沁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