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到建築師,在台灣連一般人都叫得出名號的,大概非安藤忠雄莫屬了。台灣人對安藤忠雄的喜愛,也可以在他多次受邀來台得到證明。若要一窺這大師的原點,那就非得到位於大阪的「住吉的長屋」不可。
也奇怪,雖然安藤忠雄的建築看了不少,前往大阪的次數也數都數不清了,但卻是直到今年才有機會前往一探究竟。住吉位於大阪南邊,若非開車,可搭乘南海鐵道列車或阪堺電車前往,其中又以阪堺電車最為方便也最有味道。
阪堺電車歷史悠久,前身可溯及大阪馬車鐵道,當時的馬車是架設軌道來牽引的,1900年先從大阪南邊的天王寺往天下茶屋一帶開發,再加上附近有知名的住吉大社,後來路線又延長到這一帶,這一區在大阪府的現代交通發展史上,可說是很早就開發的地區。不過現在看起來,就只能說是老城區了。目前阪堺電車共有兩條路線,分別是從天王寺驛前-濱寺驛前的「上町線」、惠美須町-我孫子道的「阪堺線」。大概行經區域都是大阪府偏南邊的大阪市南部、堺市一帶。叮叮咚咚緩慢行駛的路面電車一路坐下來,小小的車廂散發出懷舊氣味,路上的老招牌、老宅,以及不經意地走進視線中正在散步的老人家,整個畫面彷若走進老電影場景ㄧ般,格外對味。
尤其在「住吉鳥居前」站前下車後,映入眼前的都是小小矮矮的老房子,真的很有時光錯置之感。
從住吉大社旁的巷子往內走沒有多久,很快地就能發現「住吉的長屋」的蹤跡,因為標誌可說是太明顯了。「住吉的長屋」在一群「正常」房子中,可說是非常醒目。
從正面看,兩層高的清水模建築,只有一個黑黑的長方形小入口,看不到任何窗戶與裝飾,也沒有特別標誌,就算現在來看也都十分前衛,可以想像40年前安藤忠雄設計出這棟住宅時,有多麼震撼當時的建築界了。這棟小宅也立刻讓當時沒沒無聞的他一炮打響名聲,還得到日本建築學會獎。偶後因此奠定大致風格,案源也大幅增加。
其實屋主姓東,所以門牌上寫著東的日文拼音「AZUMA」,也被叫作「東邸」,這個門牌也是安藤忠雄畫給屋主的。
「住吉的長屋」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和兩邊的鄰居距離非常近,更加深了其給人的壓迫印象,讓人覺得住起來肯定是很壓抑的。(我想台灣人應該沒辦法吧!!至少我可能沒辦法)
但這棟建築的執念還不僅於此,根據安藤忠雄發表的建築概念,這個大水泥盒子,中間還留了一座占地大約1/3的中庭,如此豪氣的作法,來到台灣肯定會被業主打回票。來看看之前曾公布的內部模型吧!(取自於網站)
立體模型:入口在右邊,中間為中庭,中庭有一階梯可上二樓,二樓前後段又以空中廊道相連
再加上安藤忠雄為了讓業主感受四季變化,這個中庭也毫無遮蔭,下雨時雨水會飄進來,夏天時陽光也會照進來,簡直就是個夏熱冬涼的房子,住起來的不便性可想而知。可見一位建築師的成功,業主是扮演了多麼重要的伯樂角色呀?
若業主否決安藤忠雄的設計,或者要它加個玻璃屋頂之類的設施,「住吉的長屋」肯定無法誕生。更偉大的是這座屋主的主人竟然也從沒打算改變過。從Google的空照圖來看,也可清楚見到這個房子中空的部分。
「住吉的長屋」之所以會叫長屋,這是因為長屋是以前日本江戶時代流行的一種集合住宅風格,各家牆壁相連,但有獨立出入口,以前住吉一帶有很多這種長屋住宅,目前也多半改為現代住宅。安藤忠雄設計的「住吉的長屋」則是保留長屋的精神,內部卻是大膽創新。
屋內的構造雖然無法親眼見到,整個繞一圈也只能大概看到後方有個凹進去的小角,以及側面小小的開窗。不過根據安藤忠雄曾公布的平面圖來看,內部構造大抵是前方為客廳,穿過中庭後為餐廳廚房與後方的衛浴空間,要上二樓要透過中庭的樓梯。二樓前後各為臥室,中間以空中廊道相連。若在下雨天或下雪時還要穿過毫無遮掩的中庭上洗手間,光想都覺得不方便,實在應該為這位有勇氣住下來的屋主拍拍手。
這個案子可說清楚呈現了安藤忠雄的建築初衷,清水模、光影,以及與自然對話的理念,在往後他的許多建築中都可清楚看見。尤其與自然對話、感受自然的理念,日本人實在太愛強調這點了,從安藤忠雄的這個建築來看,更簡直稱為執念也不為過呀!看完這個令人震驚的建築之後,再走回平凡懷舊的住吉街道搭乘路面電車,「住吉的長屋」這顆深水炸彈,在心底所炸出的驚奇漣漪,可是花了一下午才慢慢讓人回神呢!
(原文刊登於:evoke網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