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的絲線彼此纏繞著,是扯不斷的生死羈絆,也是一場自我探詢的人生歷程。塩田千春用絲線網住不安困惑,也用絲線編織出對藝術的熱情追求。這場面對自我的生命課題,看似永遠沒有終點,也永遠都在尋找答案。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說起來很殘酷,艱困的環境、病痛的身體,往往能讓藝術家創造出超凡絕倫的作品。塩田千春克服病痛的生命經歷,反而成為她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每一次的創作,都是她用生命的熱情所交織出的羈絆。

塩田千春在這幾年可說是日本甚至國際炙手可熱的當紅藝術家,她不像上一輩村上隆的動漫風,淺顯易懂又帶點動漫可愛感;也不似草間彌生的繽紛時尚,讓不懂藝術的人也能輕易融入。她反而是那種以前會被歸類為充滿距離、十分抽象的藝術創作,可她在森美術館的展覽卻創下當年該館參觀人潮的最高紀錄。去年疫情期間這場《顫動的靈魂》個展曾創下森美術館歷代觀展人次第二名的佳績,這回台灣很榮幸成為她世界巡迴的首站,同樣也造成轟動,可算是台灣藝術展覽史上的一篇傳奇了。

這個展覽算是她歷年作品的集大成,藉此機會我想把這位近來讓我深受感動的日本藝術家,為大家做個快速的了解。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出生日本、在歐洲拓展視野

1972 年生生於大阪的塩田千春,12歲時就開始創作,大學時就讀京都精華大學美術學院主修油畫,並在雕塑系擔任村岡三郎的助手,同時以交換學生的身分,前往坎培拉澳洲國立大學的藝術學院就讀,展開創作裝置與行為藝術。19歲時,她在看了波蘭藝術家瑪格達蓮娜.阿巴卡諾維奇的個展後,震撼的表現方式讓她深受衝擊,也讓她決定日後前往德國投身阿巴卡諾維奇的門下。在歷經一番波折後,塩田千春終於進入漢堡美術大學就讀。她先在布倫瑞克藝術大學師從行為藝術先驅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後又進入柏林藝術大學,接受瑞貝卡.霍恩的指導。歐洲的學習過程也讓她跳脫出日本的思維。這也是為何她身為日本人,但乍看之下很多表現卻又不這麼日本的關係。藝術的學習經驗,可說讓她真正看到了創作的無限可能,也讓她能夠大膽嘗試不同的表現方式。之後,塩田千春便以柏林為據點,活躍於各大雙年展、美術館及畫廊。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童年就已展現繪畫天分

 

藝術家的精神常常是纖細的,童年時塩田千春的體質就相當敏感。幼時在鄉下掃墓拔草時,就會聽到亡者的呼吸聲,還看過別人靈魂出竅的狀況,這些感知力卻讓她心生恐懼。此外,由於父母經營一間漁業用品的製造工廠,每天從早到晚被機器吵雜的聲音轟炸讓她充滿壓力,再加上父親覺得女性只要做飯、縫紉的傳統觀念她無法接受,所以她急欲跳脫。她和草間彌生一樣,把投入於藝術創作中,並且用藝術治癒自己。

不過,塩田千春最早學的並不是裝置藝術,而是主修油畫。然而,直到她前往國外學習,才打開她更寬廣的視野。首先是澳洲的交換學生期間,她的第一件行為裝置《成為畫》誕生了。她身上穿著白色畫布,整個人和背景則被紅色顏料潑灑覆蓋著,充滿一種血腥與壓迫感。這是她對自己提出「為何而畫」的解答。靈感來自於某天夜裡她夢見自己成為了一幅畫,思索著要如何在畫面中移動身體,才能成為一幅傑出的作品。於是,她用顏料把自己覆蓋著。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這幅作品給人的壓迫感很重,讓人感到焦慮與不適,很像經歷一場大屠殺的場景。沒想到展出後因為顏料帶有毒性且非常難清洗,她不僅得把受損的髮絲減掉,還花了好久的時間才把顏料清洗乾淨,這件事情也對她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可是,這次的常識反而成為她藝術創作的突破,從此後她告別油畫,不把自己局限在畫布中,而是更寬廣地延伸到行為藝術與裝置藝術的行列中。有趣的是她後來在採訪中提到:「那個作品一出來時,我爸媽其實有點擔心家裡出了一個怪怪的孩子。」看來藝術家的創作,往往都被一般人認為是接近瘋狂的存在吧!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不過,真正讓她在藝術領域有突破性發展的,要算是前往歐洲學習的期間。老師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讓她大膽探索自己身體,也讓她開始跳脫日本拘束的思維。1997年的《嘗試與回家》,她進一步卸下衣服赤身裸體躺在泥地中,不斷往洞穴內翻滾,算是大膽的嘗試。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我從未看見自己的死亡》作品中,她把自己沉入骯髒的泥塘中僅露出頭部,旁邊圍繞著動物的屍骸,表達出死亡意向。這些不算成熟作品,卻讓她經歷成為藝術家必經的摸索過程。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1999年的《浴室》,她把泥漿倒在自己的臉上,以期待重新獲新生。這個作品可以看做是《成為畫》的延伸,當初她把顏料潑向自己,讓自己和畫作融為一體;在這裡她卻想要從泥漿中掙脫,也似乎反映出她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逐漸擺脫過去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不過,在德國留學期間,焦慮、不安感外加經濟上的不充裕經常搬家的生活,讓她必須不斷適應環境,莫名的壓力席捲全身。某天她利用黑色的棉線將僅有的少數家具綑綁起來,這個嘗試也意外成為她日後創作的主要素材。

2001年橫濱3年展她用《皮膚的記憶》參展,這個作品真正讓她開始受到矚目。她把22件長13公尺的洋裝掛在空中,沾滿泥水的洋裝展現出拖泥帶水的「切膚之痛」,同樣呈現出焦躁不安之感,衣服則被她視為人體的第二層皮膚。她形容這些佯裝「象徵了身體的缺席,即便無數次的沖洗,一個人皮膚的記憶永遠無法被帶走。」這次的作品打響了她的名號,也讓她開始在日本與國際上受到矚目,漸漸成為各大展覽中的常客。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交纏的絲線 是生與死的牽絆

塩田千春最具代表性的表現手法,肯定就是各種絲線與繩子了。她常用毛線把東西纏繞住,看起來令人十分糾結,卻又彷彿被一股巨大的力量給拉扯住。絲線中她最常使用三種顏色:紅色、黑色、白色,分別象徵不同意義。紅色代表鮮血、喜悅、人與人的聯繫;黑色是死亡、夜空、無限的宇宙;白色象徵生命的開始與結束等。儘管顏色不同,但同樣都是她對生命的一場自我探詢

1999年開始,塩田千春常把紅線運用在作品中,《對話DNA》中把數百隻鞋子,用一根根紅繩綁住。她也正式找到最適合她的表現題材。繩子最後集中於一處,像極了被操控的存在。這種充滿東方思維的表現手法,也讓她的作品開始受到更多西方世界的關注。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2002年的《靜默間》塩田千春進一步把一台燒焦的鋼琴用黑色繩子綑綁起來。靈感來自於她的童年記憶,她的鄰居家裡發生一場火災後,第二天就發現一台鋼琴孤零零的出現在屋外,儘管燒到焦黑但看起來卻異常美麗。這個景象讓她好一段時間都感受到被一股無可言喻的靜默給壟罩著,於是有了這樣的表現手法。同樣用黑繩展現的《在沉睡間》作品,則讓多位女性躺在純白的床上,彼此之間纏繞著黑繩相聯繫。兩個作品都讓人感受到巨大的壓力、恐懼,顯然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手中的鑰匙》透過公開募集,把5000個廢棄的鑰匙用紅繩串連起來,鑰匙象徵了生活中的記憶,將人們的思想串連起來。下方陳舊的小船則相當於雙手,兩手。當小船無法向前行時,上方的鑰匙則會開啟一道未知的大門,暗喻機遇能否由我們自己掌控。紅線在這裡也代表血管,聯繫著人與人之間。討喜充滿戲劇效果的紅絲線,讓她的作品增添不少時尚感,也成功打入主流市場大受歡迎,更成為她最受歡迎的系列之一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取自網路)

2016《不確定的旅程》,則是畫面更為清爽,小船只剩框架,也捨棄鑰匙,反映出她內心的狀態,也是此次展覽的重點作品。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2017《去向何方?》用白色絲線將一艘艘小船吊掛起來,又是她另一個受到歡迎的佳作。紅與白的人生探詢,讓她更接近主流喜好,更被多間百貨公司邀請創作,讓普羅大眾都有機會認識這位日本藝術家。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絲線編織出一層保護網 也把強烈的不安感包裹其中

除了用不同顏色的絲線與繩子之外,塩田千春也藉由不同的物件,象徵一層層的皮膚。《皮膚的記憶》作品中巨大的洋裝,就被她視為人體的第二層皮膚

她也把居住空間中大量包圍的門、牆、窗視作「第三層皮膚」,例如2008年在德國,她蒐集東柏林數千扇被棄置的木窗,堆疊成一道圍牆的《內與外》作品,這一層層的皮膚也顯示出塩田千春心靈上的徬徨與不安。策展人片岡真實談到這點時就曾說:「那些不確定性和不安,對創作其實是正面影響,刺激了塩田心中的創作意欲。」無論是皮膚外增添的衣服,還是被繩子綁住的物體,這些多出來的牽扯,都能降低她的不安全感。此外,同樣利用舊窗戶、門等作創作的,還包括瀨戶內藝術祭豊島的作品。(延伸閱讀:[瀨戶內藝術祭]豊島巡禮)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2014年的《集聚—找尋目的地》,則是她從跳蚤市場蒐集大量舊行李箱,藉由紅繩把行李箱一個個吊掛起來,群聚中似乎也有流向某個遠方的啟示。行李箱更代表了旅行以及承載了人們回憶與需求的空間。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生命是一場苦難也是一場禮讚 

塩田千春嶄露頭角的時間其實相當早,但是無情的疾病與各種生離死別的經驗卻也很早就無聲無息纏上了她。2005年塩田千春卻被醫生診斷出罹患卵巢癌,她說當時丈夫握住她的手,那種溫度,讓她立刻掉下眼淚。2013年懷孕6個月後卻不幸流產,沒過多久又碰上父親過世,2017年她又被診斷出癌症復發。這次的復發也來得讓人措手不及,是她在策展人片岡真實到柏林邀展的隔日,才得知癌症復發的通知,並且還是不樂觀的第三期。由於塩田千春當時已經答應要做這個展覽,所以就在一邊接受治療一邊創作的情況下,全力以赴進行著。正是這種與死亡交手的創作過程,讓人在看到她的作品時感受到極大的生命力。生命對她可說既殘酷,又讓她在不斷與死神交手的過程中迸發出強烈的火花,也許就像她手中的絲線,生與死的解答永遠是她人生追尋的課題

她的作品也因為充滿戲劇效果,開始吸引舞台劇的注意。舞台劇《伊底帕斯王》就請她做設計,吊掛的物件和演員的表演互相呼應,帶給觀眾不少震撼,也讓她的藝術創作延伸到新的領域。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舞台劇《松風》更像是她的作品被真人演出,黑色絲線與人交纏在一起,拉扯的張力像在發出聲嘶力竭的吶喊。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其實,觀看她的作品,很容易讓人產生巨大的壓力,尤其越是經歷過對生命產生疑問人,越能從中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共鳴,彷彿要把你扯進她的內心世界。許多愛上她作品的人往往都是從容易親近的紅線系列,充滿歡悅與喜氣感的顏色讓人容易接受,但最能往內心去、牽動情感走向的,卻往往是白色、黑色系列。這些絲線就像在跟你做一場生命對話,把你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痛苦給牽引出來。尤其全球在疫情之下,大家都面對前所未有的巨大不安與恐懼,每個人都不得不直面面對自己內心最深層的恐懼,去尋找解答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就像她的作品《去向何方?》,生與死一直是人生必須面對的生命課題。塩田千春用絲線網住不安與困惑,也讓絲線指引未來方向,透過纏繞的絲線,她也為自己的生命與創作,不斷尋找可能的答案

塩田千春 透過絲線尋找生與死的解答

 

arrow
arrow

    羅沁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