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里薰風八月天。為期商戰策征鞭。悠揚此去滬杭路。欲振社基任仔間。」這是客家詩人與曾是台灣紅茶公司董事長的羅享彩,民國30年所留下的客語詩句。道出了早年茶人尋茶之路的辛勤,與跨海長征拚社基振興的重責大任,這段故事也牽起了臺紅茶業文化館「茶人的皮箱」特展的開端。

IMG_7662-1000.jpg

(右起臺紅茶業文化館總監羅怡華、新竹縣台茶公司常務董事羅慶士、羅林淑美夫婦。)

在友人的帶領下,我來到關西臺紅茶業文化館參觀,由於近期館內將舉辦一場「茶人的皮箱」特展,還在為布展做最後的調整的臺紅茶業文化館總監羅怡華,熱心為我們導覽,介紹從祖父輩開始的一段茶人故事。

IMG_7635-1000.jpg

其實,這是過往展覽的延伸。過去3年,臺紅茶業文化館在館長兼策展人的弟弟羅一倫帶領下,一系列展出了「產業之庄—關西的故事」、「大嵙崁溪的水上茶道」、「茶裡看世界~福爾摩沙茶的故事」,這回「茶人的皮箱」展,則把焦點放在「人」身上,將過去為台灣製茶與外銷產業打拚找出路的茶人們的故事,用文字、照片、製茶老物件、老茶箱來呈現。從祖父羅享彩及同期茶人的故事開始說起,再介紹到其父羅慶士面對時代改變所做的決定等。

IMG_7605-1000.jpg

羅怡華翻著厚厚的一本《南盧紀集》,為我們訴說祖父當年的找茶過程。

IMG_7616-1000.jpg

IMG_7606-1000.jpg

羅家原本就從事製茶與外銷事業,二戰初期看著歐陸市場萎縮,羅享彩(下圖右)與同期茶人們開始往外發展尋找生機。

IMG_7625-1000.jpg

展場上的地圖,可看到當時茶人們的足跡,他們從台灣關西出發,跨海到神戶,再轉站大陸東北等地,找茶的過程自是有許多甘苦談。當年祖父一面找茶,一面把心靜化作詩句,這些隻字片語現在不僅是晚輩回憶長輩的溫馨記憶,更成為羅家珍貴的文化溯源紀錄,也開啟了展覽的源頭。

IMG_7608-1000.jpg

羅怡華的父親,同時也是台灣紅茶公司常務董事的羅慶士,承襲父親經商技巧外,還頗有語言天分,除了當年受日本教育之外,還努力學習英語、法語。早年便憑著語言天分加上客家子地硬頸打拚精神隻身勇闖海外,帶著台灣茶業一路行銷英國、法國巴黎、德國法蘭克福等地,還將日本煎茶技術引入再反銷,讓羅家生意興旺。

原來,雖然公司名為「台灣紅茶」,但羅家經營的可不只紅茶,後來更靠綠茶擴展外銷市場。民國58年羅慶士察覺台灣紅茶市場已日漸萎縮,為了持續家業他決定跟日本接洽,把日本煎茶設備、技術引進台灣,並在關西大茅埔設廠。由於所生產的煎茶品質優良,短短兩年日本茶商便直接飛來台灣搶著下訂單,當時台灣紅茶公司每年外銷日本煎茶的數量高達35萬台斤,站整個市場的一半,可以說是台灣綠茶發展史上一頁相當輝煌的紀錄。說到這段往事,羅慶士顯得神采奕奕,彷彿昨天才發生般,眼角中也不禁流露出欣喜之情。

IMG_7670-1000.jpg

羅怡華也對小時候家中審茶期間的往事記憶猶新。她回憶,當時家中茶人聚集,一整排茶葉排滿,從茶色、茶香到最後試飲的口感,大家一一評比,不只找出當年最好的茶葉,也為日後比對做下紀錄。儘管當時她對茶一竅不通,但玩累了回家詢問母親哪有飲料時,母親總會指著審完未用的茶水,她就這樣大口咕嚕咕嚕喝下肚,時常可以引用到如此天然健康的飲料,也成為她兒時最好的回憶。

從「茶人的皮箱」特展,看到早年客家茶商打拚的勇氣與遠見,也看到了新一代繼承人用展覽方式延續茶文化生命力的可貴。雖然我對台灣茶產業所知不多,但在驚喜於羅家創新思維的同時,也不禁思考著在面臨全球化競爭的未來,台灣茶產業接下來會如何發展,考驗的也許不只是個別茶商的勇氣與智慧,也許是整體產業的轉型發展。

從祖父找茶開始,到父親引進煎茶製作,再到第三代的文創經營。「茶人的皮箱」展覽,也呈現出關西羅家三代經營茶葉產業的不同思維。

IMG_7707-1000.jpg

從祖父輩創業的台灣紅茶股份有限公司。

IMG_7599-1000.jpg

臺紅茶葉文化館不定期有特別展出。

IMG_7700-1000.jpg

以前留下來的品茶賞玩器具。

IMG_7626-1000.jpg

早年外銷的茶廂。


展覽資訊:

茶人的皮箱展

時間:2015年10月24日~2016年3月31日

地點:新竹縣關西鎮中山路73號 臺紅茶業文化館

網址:http://company.formosablacktea.com.tw/

arrow
arrow

    羅沁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